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抽检问题发现率

   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是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之一,也是系统掌握食品安全状况,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及时发现和处置食品安全问题,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抽检问题发现率,识别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将不合格产品拒于市场大门之外,远离餐桌, 是新时期提高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水平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通州区食品抽检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表彰,经过总结归纳,在提高食品安全抽检问题发现率方面形成八点工作思路。


一、加强食品安全抽检结果分析


及时对抽检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对于指导食品抽检方向以及辅助监管部门有效地预警、防范本区域内食品安全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做好食品类别分析。


主要是对各类别食品抽检情况、不合格食品类别、品种等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某些类别产品不合格率较高,如糕点中防腐剂超标问题突出,分析不合格原因可能是此类产品为抑制微生物、延长保质期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结合产品生产工艺分析不合格产品出现的原因,能够提高抽检靶向性。


(二)加强抽检环节分析。


抽检环节分析主要是对各类别食品在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抽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合格食品类别集中出现的环节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调查不合格食品类别出现的环节、场所以及被抽样单位信息,深度挖掘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三)重视样品产地分析。


产地分析主要是对抽检产品来源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不合格产品产地分析发现风险隐患来源。


(四)突出不合格产品分析。


主要包括不合格产品问题类别分析和产生不合格原因分析两个方面。不合格产品问题类别主要包括农兽药残留、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非食用物质、重金属等元素污染物及其他。不合格项目原因进行分析如韭菜中腐霉利不合格主要与种植环节过量用药或未过休药间隔期上市有关,黄鳝中恩诺沙星超标主要与养殖环节超量用药或未过休药间隔期上市或为保证产品存活率运输和销售环节违规用药有关等。


二、及时归纳抽检数据


一方面要及时归纳总结本地检测数据、各行政区域检测数据、日常监管数据、稽查办案数据等, 进行数据分析汇总,运用检测结果探索食品安全规律,为抽检计划的制定以及抽检样品的选择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要关注并研究各地公布的抽检结果, 比如总局、江苏、浙江、上海等各地的抽检信息, 及时发现新风险点,及时在本区域内进行自查。有效利用抽检大数据,能够为抽检监测计划制定的靶向性和落地实施提供参考。


三、不同角度挖掘风险点


根据历年抽检结果分析,不合格产品总是集中在某些细类品种或者某个时间段,可根据时令特点和不同食品类别的风险情况适当增加高风险类别的抽检批次分配。夏季是食用农产品不合格高发季节,可在夏季加大食用农产品的抽检比重。了解食用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中的用药时间对于监测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风险情况有一定参考意义。值得关注的是餐饮环节所用原辅料如食用农产品、食用油、油脂及制品等因其进货来源特殊,检出不合格率较高。另外从产品的包装形式来看,散装产品不合格率高于预包装产品。这些要求可从采样过程开始渗入,提高问题发现率。


四、针对风险点的动机进行分析


不同品类的产品为何过量或者违法使用某些原辅料,其背后都有原因,比如为了防腐的需要,糕点里加入大量的防腐剂,为了改善口感的需要,白酒里加入甜蜜素、塑化剂等,或者为了镇静麻醉的目的,水产品使用某些兽药等,在针对这些动机进行分析后,不同的产品从不同的风险点切入,发现不合格产品。


五、借鉴外围数据总结


除了关注常态的抽检数据发布信息,对于投诉举报、进出口预警信息、文献资料、网络销售评论情况、热点舆情信息等也需要多关注,这类信息中会包含大量的不合格信息或者潜在的风险,对于提高问题发现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充分利用食品安全全链条信息分析


对于高风险产品上游原料和下游产品开展全链条风险监测,分析上下游产品风险隐患。同时可拓宽和延伸对不合格产品涉及的被抽样单位、生产企业等相关环节产品的抽检。另外还可借鉴临床、食物中毒、行业协会等专家智囊团发掘可能的信息。


七、开展专项抽检行动


结合不合格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力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如针对检出不合格率较高的品种如韭菜、豆芽、淡水鱼、鸡蛋、黑芝麻等,可开展专项抽检。


八、开展跟踪抽检行动


各个区域每年都会发现或者接到其他地区反馈的不合格产品的信息,可将此资料收集整理,在后续的监督抽检过程中,针对被抽检单位或者产品进行跟踪抽检。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抽检问题发现率,提升抽检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才能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靶向性提供有力支撑,才能更好的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图文来源:中国质量监管